圈系·商誉力与朝宗共同体——汉口汉正街商道文明论纲(其一)
编者按:
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武汉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文化促进会主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长江文化”为主题展开研讨。
由硚口发布组织撰写的《圈系·商誉力与朝宗共同体——汉口汉正街商道文明论纲》一文荣登研讨会论文集,文章作者王晓清亦受邀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与各地专家学者深入共商、共话长江文化发展,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言献策。即日起,硚口发布分三期连载《圈系·商誉力与朝宗共同体——汉口汉正街商道文明论纲》第一期,带领大家走进绵延五百年商道文明的汉正街。
圈系·商誉力与朝宗共同体
——汉口汉正街商道文明论纲
“驾乎津门、直趋沪上”而具有“东方芝加哥”美誉的汉口,实际上是长江文明近代化的表现形态。甚至可以说,大汉口商圈体系暨商道文明,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长江文明的结晶体。整体认知、透彻解读汉口汉正街商道文明,对我们深入研究长江文明的深邃既往、已然辉煌以及洞彻其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因而笔者从汉口之中枢关钮的汉正街商道文明这一内核为基点,以解读、透析汉口商道文明的关键学术价值,以期从一个小视窗、小切口深透认知长江文明的流衍、变迁、发展特质。
▲ 汉正街牌坊
如果长江文明为汪洋恣肆的大海,那么,江汉会流而滋蘖、衍生的汉口商业文明就是汇入大海的一脉支流;而汉正街商道文明,则是支撑汉口商域主脉而归仰大海的涓涓细流。将汉口商业文明置入15世纪至19世纪这一特长时段加以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将汉口城市经济发展划分为初始萌生、继而成长、中而鼎盛繁荣、终而衰歇复兴四个历史时期。汉口城市繁荣发展,是与15世纪至19世纪中国国内城市经济、商品经济、区域经济、局域市场的成长、成熟、发展、繁荣是具有密切关联度的。
从15世纪至19世纪,即明朝成化初年到清朝嘉庆、道光时期,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自足自给的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发展阶段。长江流域经济更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长江下游区域及其太湖流域,商品经济之活跃、金融资本之规模、市场体系之连通、会馆公所之繁盛、行会商帮之严密、小城镇化之众多、市场辐射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系列有形的无形的多元因子叠加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而构筑了临海、滨湖、挹江、倚河的大中城市及其乡镇集市的经济繁荣。
▲ 清末汉正街街景
长江三角洲暨太湖流域的滨水城市,商品经济及区域市场发育成熟;尤其是苏州府、杭州府、湖州府、松江府、常州府的丝织业更镇繁荣,资本介入规模持续扩大。“中国丝织业中心地区的苏、杭、湖、松、常诸府一带的丝织业,因之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种资本急剧增殖的情形,正说明明中叶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刺激丝织业商品生产中扩大再生产的速率是惊人的。”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经济繁盛的强烈辐射及其渗透力,对长江中游尤其是对汉口区域的商品经济、市场格局与城镇化发展具有强大的顶托、刺激作用。江南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商品经济,需要开拓最大化的市场,如对原材料需求的上升、对市场份额的拓展等等,都很现实地需要将市场的触角伸向到“易辐射”的区域。
▲ 清末纺纱
所谓“易辐射”,即是传统的水道航运所覆盖的领域及其范围;商品的运力,需要与之匹配的水道运力,从而实现有效性的覆盖与渗透。武汉处于长江、汉水交汇区域,港航运力呈放射状向周邻区域辐射;汉口港阔水深、码头集中、航运业发达,因而以汉口为中心城市的长江中游市场,就很自然地承接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商品交换与市场需求。在承接长江三角洲区域市场的外溢需求、扩大江汉流域市场内在需要之间,汉口具有独擅商品流通、资本吸附、市场开拓的多重功能。在这一基点上,以汉正街为关键的汉口商道文明开始建构第一道最为繁盛的商业圈系。
明朝成化初年汉水改道,襄河故道渐次淤塞,曾经为芦苇荒洲的汉口逐渐依倚汉水而生长,而武昌、汉阳双城雄峙的格局至此而衍变为三镇鼎力的局面,武汉城市功能因为汉口港埠商贸的地位而将水道航运的优势充分地凸显而出。汉口“循大江而东,可通皖赣、吴越诸名区,以直达上海;去大江而南,可越洞庭入沅湘,以通两广、云贵。又西上荆宜,可通巴蜀,以上金沙江。至于遵汉水而西,经安陆、襄阳、郧阳诸地,纵贯全鄂,以抵汉中。又沿汉水之支流白河、丹江二水以入宛洛,所谓九省之会也。”长江、汉水汉航运,是汉口都会发展繁荣的命脉,也是汉口向外承接市场端口的关键。汉口商道的张力,因为密布的水系、充分发育的水运网络,而呈现“中部爆烈式”扩张。
▲ 硚口汉水江滩
当汉口商道承接长江下游暨太湖流域商品经济繁荣端口时,另一个相对发展的中原市场体系已在湖北毗邻的河南开始形成。明清时期,河南以定期、不定期庙会集市,开始比较繁盛的商品交换和区域市场,庙会集市形成了诸多具有聚合力的小城镇。从明朝肇兴至清代形成的开封朱仙镇、商水县周家口镇、南阳县赊旗镇、淅川县紫荆关,成为中原地区区域性贸易中心。清代乾隆、嘉庆时代,朱仙镇有商家620家、周家口商号有400多家,赊旗镇有商家500多家。河南区域贸易中心,尤其是豫南南阳、信阳集市、小城镇的出现,与汉水流域经济的繁盛是息息相关的。当汉口商埠贸易功能向周边辐射、或承接毗邻市场的端口时,就形成一个向汉口渐次集聚的、将本逐利的商品流通潮、资本投资潮。无论是汉口被动的市场承接,还是汉口主动的市场辐射,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当汉口港埠航运功能强大到足以实现资本最大化增值时,行帮商帮就在第一时间汇聚到汉口商品贸易的轨道之中。
▲ 旧时汉正街集市
明清时期,以长江三角洲为主体的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河南以庙会、集市为特点的中原区域商品经济、城镇化经济相对发展。汉口商业圈系就在东西承接、南北互联的过程中渐次形成。因此,汉口商业文明运用区位优势与商业地利将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初步地衔接在一起,形成汉口商道的第一次良性循环。在这一良性循环中建构起汉口商道的圈系和圈层。
值此,特别要指出的有两点。第一,汉口传统型商道和商业文明的内核,植根在汉正街;也就是说,汉口商业文明的核心表现形态集中为汉正街商道文明。第二,汉口商业文明之圈系的形成,并非始初之时即表现为衔接中原区域市场、承接长江三角洲之江南地区市场,而首先实现并建构的则是长江、汉水之流域型的商品贸易市场体系。这两个层面是问题的中枢关钮。如果不深入理解和研究这关键的两个层面,汉口商业文明不可能加入全国商贸市场循环,更不可能加入国际港埠贸易的超大市场。
▲ 大水巷、永宁巷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汉口汉正街商道之起源、起点加以研究,以深化汉口汉正街商道文明的新认识。当汉口镇形成约75年之后,在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汉口镇正式形成了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大坊,这是沿汉水河岸的主要街市。此街市即为汉正街,亦称为官街。隶属汉阳府的汉口镇,明朝廷在此设置巡检司,以管辖汉口镇的军政、民事事务。清朝时,在汉口设立仁义司巡检署、礼智司巡检署。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即汉正街出现31年后,明朝廷将湖广漕粮由岳州之城陵矶交兑改为在汉口交兑,汉口镇迅速上升为长江中游的最大的粮食集散地;在湖广漕粮在汉口交兑44年之后的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汉口正式成为楚商行盐总口岸。在汉正街,决定和影响汉口商道的淮盐开始创设盐帮公所。作为官街的汉正街,明朝廷运用官方力量将漕粮、淮盐口岸设立在汉口,促进了汉正街商道文明的繁荣。
▲ 汉正街淮盐巷
汉正街作为“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的汉口门户,具有“船码头”强大的聚货与散货的转输功能。启锚、挂帆、摇橹、开船,这一历史悠久的木帆船航运业,在汉口港埠至少存有500年的历史。明朝晚期汉口镇“并雄财赀,甲于全楚”,完全仰赖码头经济。但明朝汉口镇见于文献记载的码头明目不详,倒是在清朝乾隆时期,汉口的码头开始在文献记载中出现。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汉口天宝巷码头建成;次年,尚义巷码头、杨家河码头建成;乾隆三年(公元1738),汉口老官庙码头、永宁巷码头、大硚口码头、大王庙码头、武圣庙码头建成;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汉口沈家庙码头、关圣祠码头、鸡窝巷码头、接驾嘴码头、龙王庙码头建成;道光八年至道光十二年(1828年~1832年),汉口出现了鲍家巷码头、新码头、流通巷码头。汉水沿岸的汉正街,从“二十里长街八码头”已经扩展为龙王庙、集稼嘴、沈家庙等近30座码头。襟江带湖,水激四岸,武汉拥有水、陆码头463座。这463座水陆码头,将大汉口船码头分划为一个个专业行帮码头。“码头大小各分班,划界分疆不放宽。”挑夫、脚夫、轿夫等归属不同码头行业帮会,支撑起了码头搬运、装卸行的繁荣。抛锚趸船,湾港卸货;仓库堆栈,设肆销卖。这一链环商贸传统,催生了汉口镇繁盛的商业文明。万船云集深水港,百货露积汉正街,汉口镇以超常规的商业吸附功能,形成了“九省通衢”的强大渗透与远程辐射。明末的汉口“船码头”,已衍变为“楚中第一繁盛处”。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作为“天下名镇”之首,汉口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并驾齐驱并进而独占鳌头。
▲ 开埠后的汉口码头,轮船穿梭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以汉口镇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经济,处于自给自足、封闭的内在循环阶段,虽然资本商品与金融业萌生着新的生产关系形态,但总体上并没有进入国际贸易的大流通、大市场、大循环体系之中,因而汉口之汉正街商道文明仅仅只在国内商贸体系中实现其价值功能。当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英国、德国、俄国、法国、日本“五国租界”先后在汉口划定界址,外国商品、外国资本、外资洋行、外资银行、洋码头、报关业等大规模进入汉口商贸运作体系,初步实现由本土的内循环而转化为开放的国际循环将汉口汉正街商道文明从传统转轨到近代,从而将汉正街商业圈系从国内扩展到国际。作为中俄万里茶道起点、陆上丝绸之路枢纽的汉正街,将茶叶贸易推向全球。在土货与洋货、山货行与洋行、钱庄票号与近代银行、木驳船与蒸汽火轮、手工作坊与机器工厂的竞争、比拼、淘汰中,汉正街商道商圈成为长江中游商业文明与世界商业文明融贯、打通、创造的一个初始基点。
来源:硚口发布
作者:王晓清
出品: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
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